中国清明祭祖扫墓的习俗历史悠久,可追溯至西周时期,那时人们已开始重视墓葬。战国时代的《孟子*齐人篇》记载了一个齐国人因常到坟墓乞食祭品而被嘲笑的故事,反映了当时扫墓之风的盛行。到了唐玄宗时,扫墓被正式列为“五礼”之一,清明节扫墓因此成为社会上的重要风俗。

相传秦朝末年,汉高祖刘邦赢得天下后,返乡祭祖时发现许多坟墓因战争而荒芜,无法辨认。他灵机一动,用手撕成小纸片,向空中抛撒,希望风能吹动纸片落在父母坟墓上。果然,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,风都吹不动。刘邦仔细查看,发现正是父母的坟墓,于是重新整修并每年清明都来祭拜。

清明扫墓在明、清时期更为盛行,孩子们还会放风筝。据说风筝的名字源于其上的竹笛发出的声音像筝。此外,古时的清明祭扫仪式因经济条件和其他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,但“烧包袱”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。所谓“包袱”,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“阴间”的邮包,表达了对先人的思念与敬意。
过去,南纸店会出售一种被称为“包袱皮”的物品,它是一种用白纸糊成的大口袋。这种包袱皮有两种形式:一种是木刻版印制的,周围印有梵文音译的《往生咒》,中间则印有一个莲座牌位,用于书写收钱亡人的名讳,例如“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”,既作为邮包又作为牌位使用。另一种则是素色的包袱皮,不印任何图案,中间只贴一蓝签,写上亡人名讳即可。此外,包袱中还会放置各种冥钱。

清明节还传承着许多古老的风俗,其中一些已经失传,如古代长期流传的戴柳、射柳、打秋千等活动。据历史记载,辽代时期的人们非常重视清明节,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,都热衷于打秋千和踏青等活动。

新中国成立后,清明节成为了缅怀革命先辈的日子,人们会在这天前往烈士墓地祭扫,表达对先烈的敬意和怀念。

清明节扫墓习俗的起源与多种传说故事

创建时间:2025-03-10 13:47
浏览量:0